側邊選單開關

業務內容

水保做好沒煩惱 農村幸福樣樣好
:::

整體治理

一、源起

1973年10月「娜拉」颱風侵襲台灣,臺東地區受創嚴重,政府鑒於東部地區治山防洪之重要性,在臺東縣黃縣長鏡峰之建議及蔣經國院長、謝東閔主席指示下,經省府經動會、台灣省森林、水利、水土保持聯合技術小組策劃,農復會資助於1976年6日完成「臺東縣治山防洪整體規劃治理報告」,並自1980年度起執行相關工作,據以確保臺東縣居民生命財產之安全。

二、整體治理理念

依災害之成因狀況研擬上、中、下游整體之治理方案,除了針對災害加以整治外,尚須就可能發生災害之區域予以直接控制或間接之防治,以免災害擴延至更大之區域範圍。以集水區為單元系統規劃治理,治理模式詳下圖所示。

整體治理理念,目標與策略

區位及目標:

  • 上游(林務):主要目標為加速山坡地水土資源復育,如穩定坡地環境減少上游崩塌、減少土矽產生、提升水源涵養能力
  • 中游(水保):主要目標為減少土砂災害,如減少土壤流失、控制土矽生產、穩定溪流環境、防止河岸沖刷
  • 下游(水利):主要目標為降低洪患規模,如降低至下游洪峰流量、減低下游地區洪災水位、減少淹水範圍及延緩淹水時間
整體治理策略:
  • 以集水區為單位,強化土矽災害處理至河道治理,野溪清疏
  • 軟體結合硬體防災,疏散避難、土石監測
  • 強化地方自主防災能力

 

三、防砂工程

防砂壩具有穩定溪流,避免縱向沖刷及調節土砂之功能,詳下圖所示。

防砂工程示意圖:

  • 防砂工程系列圖片,共2張

 

四、崩塌地處理

由於颱風豪雨致使坡面發生崩塌,間接形成土石流砂石材料之來源,倘不加以整治,崩塌的面積會逐漸擴大,產生的土砂量也相對增加,為避免崩塌影響附近農地甚至成為土石流之砂石材料,影響下游居民生命財產之安全,須加以處理,詳下圖。

崩塌地處理示意圖:

  • 崩塌地處理系列圖片,共2張

 

五、野溪治理

匡束洪流,避免河道縱橫向沖刷,使溪水夾帶大量之土石下移,詳下圖。

野溪治理,加拿水整體治理全景
  • 野溪治理系列圖片,共2張

 

六、土石流防治-疏、隔、欄迴避法

「疏」通流路:野溪整治,保持河道暢通;「隔」離土石:以擋截留方式,將溢流土砂截留至野溪溝渠內,以避免危害聚落安全;「攔」阻土砂:於野溪上游設置防砂設施,中下游段設沉砂池,以做土砂控制;防砂設施以梳子壩及防砂壩為主,破壞力較大的石塊和漂流木由梳子壩做第一道隔離,較細小土砂顆粒通過後進入沉砂池,聚積土砂並將多餘泥水透過排水設施排入下游河道,將災害減至最低。

在減災設施仍抵擋不住時,必須進行疏散避難的「迴」避法;「工程施作是以平時的減災為概念,遇到緊急狀況,還是要進行避災、疏散等緊急逃難措施。」透過軟硬體設施相互搭配,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安全,即「防災重於救災、離災優於防災」概念,完備防災、避災機制,以避免損害及傷亡。

社區自主防災是土石流防災演練最終目標,政府的資源有限,仍須居民齊聚心力,在平時就能熟練操作應變演練,以因應災害來時減少慌張錯亂情形。「超前部署、預置兵力、隨時防救」是政府的防災方向,並於汛期前做好萬全準備。

除硬體減災工程外,另配合軟體防災設置土石流觀測站,觀測項目計有CCD攝影機、雨量計、地聲探測、水位計、警報鋼索及土壤含水量等,以進一步觀測現場雨量及土砂流出狀況,作為緊急疏散避難的參考。

 

七、蝕溝控制

集水區有不少之沖蝕溝,沖蝕具有向源之特性,持續的沖刷,致使為數不少之土砂移入主河道,提供土石流的材料來源,為避免大量的土砂下移,實施蝕溝控制工程,如詳下圖。

蝕溝控制示意圖